(相关资料图)
(张宏扬 龚林敏 徐回回) 随着生态文明战略的持续推进,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正在加速构建和谐、美丽的绿色家园。围绕着绿道、绿城、绿水、绿村、绿园、绿景开展好“六绿”建设,将生态文明镌刻在印江发展前行的引擎上,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每一个螺丝钉上。
龙津街道甲山村的竹林就是印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,这片竹林见证了印江生态文明的发展。据竹林便利店店主介绍,竹林在七八十年前就已经在这里了。“我们小时候经常在这里面玩耍,那个时候的竹林是相当大的”。
从前的竹林,绵延在甲山村的河畔上。老一辈的甲山人都曾在这片竹林里度过了美好的岁月,如今,这些只存在于破碎的回忆之中。曾经的竹林中有丰富的鸟类资源,印江籍摄影师戴恒树曾在竹林里,拍摄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鹳,这幅作品现存于印江博物馆中。
随着城市的发展,偷砍偷盗的发生,竹林蜷缩成了现在的一小块。竹林附近的便利店店长表示:“以前甲山制作苕粉的人多,都来这里砍竹子去晒苕粉,或者这家砍一棵那家砍一棵做晾衣杆的,垃圾也往里面倒,不好管,也没人管,都是熟人,说多了会得罪人”。
在保护生态文明大政策的指引下,相关部门对河流的治理保护力度加大了,对竹林的保护力度也加大了。护河、护林等工作常态化开展,全面推行河长制,实施了“一河一策”“一河一档”措施,压实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人的责任。同时动员民间力量,招募志愿者,增加治理保护的参与主体。通过各种渠道对群众开展宣传教育活动,让生态文明的理念走进寻常人家。
据龙津街道林业环保办负责人任晓峰介绍:“甲山村的竹林属于村集体财产,由甲山村自己治理,采取‘村规民约’的形式进行治理保护,取得了较好的效果”。通过村里的动员、宣讲活动,集体制定村规民约,使得村民认可、村民行动。村民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,逐渐明白了生态环境与自身发展的关联性,主动参与到保护竹林的工作中。
90后的甲山村村民陈佳豪深有感触,“我小时候经常在竹林里掏鸟窝、掏鸟蛋,那个时候不懂事,不知道这些行为对环境的破坏有多大,只是图好玩,现在长大了,看着鸟少了,心里感觉很不是滋味,自己也渐渐地重视起对竹林的保护,保护了这份风景才会常在。”
如今的竹林,水清了,竹绿了,鸟回来了。在这一小块的天地里,邛江河在竹林旁边静静地流淌,为竹林带来了养分,同时也为林中的鸟类带来了丰富的食物。车辆从旁边的公路上经过,鸟类依旧在树顶觅食、筑巢,丝毫不被打扰。这和谐的背后,是多方参与的结果,以政府为主导,号召人人参与,共建共享这和谐的家园。
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印江人民因地制宜,因时造势,打造了郎溪石漠化果园、沙子坡高山蔬菜、缠溪林下羊肚菌等一批特色的产业。将生态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,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、外化于形。
抬头见树,低头见草,印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,不断地取得新成绩。用绿色屏障守护生态家园,用绿水青山换得金山银山。荣获“中国长寿之乡”“中国最美旅游名县”“贵州十佳最美风景县”等称号。
标签: